开局问个问题:
中国品牌在外国孵化难咋办?
最简单的答案是贴牌
借鸡生蛋在跨境圈不新鲜
宁波的园林机械大卖大叶股份年前也没闲着
开启买买买模式
收购外国的本地品牌开拓新市场
安羽看到它发出的公告
大叶股份通过全资子公司RUNBO INT PTE. LTD.
以现金对价方式收购AL-KO GmbH准备交割了
它持有AL-KO Geräte GmbH的100.00%股权
这桩跨国并购涉及资金超过5000万
属于重大资产并购或者重组
买这只鸡要花大叶股份足足2000万欧元
但是大叶股份其实捡了大便宜
叶总的嘴估计都要咧到后脑勺了
至于为什么咱们等会再说
这只鸡是什么来头?
AL-KO Geräte GmbH是欧洲一家有60年历史的园林机械品牌
做割草机、打草机/动力耕作机等园林机械设备
主营范围和大叶股份不谋而合
最重要的是这家有品牌或者品牌授权
“AL-KO”“SOLO”“Masport”“MORRISON”
这些都是名声不错的本地品牌
借助这些品牌进入新市场事半功倍
不难看出大叶这次跨国收购的目的
就是为了全球化布局、本地化服务、拿下渠道和市场客群
所以可能各位有个问题
这妥妥一个优质资产
大叶股份一个后来者
凭啥收购一个在16个国家有销售渠道的行业老大哥?
这其实是去年8月底大叶股份的一个捡漏协议
稀里糊涂上演了一个蛇吞象
咱们先看行业背景
23年整个园林机械行业日子都难过
因为主销国家卖不动了
欧美通膨+极端天气草木生长慢
苏州大卖格力博23年营收46亿元,倒亏4.74亿元
大叶股份23年营收9.28亿元,亏损1.75亿元
23年AL-KO Geräte GmbH的营业额2.3亿欧元
结果也亏损了308万欧元
筹资活动更是对现金流量造成了4787万欧元的缺口
园林机械卖家都被存货搞的痛不欲生
当整个行业都唱衰园林机械的时候
AL-KO Geräte GmbH母公司一寻思就给他打包卖了算了
包括十几个国家的销售公司
大叶股份虽然也有损失
但还是想逆境求变
自己的品牌正愁没处打开新市场的渠道
两者一拍即合
23年8月30日签了锁箱协议
意思是收购的对价不能修改
大叶打钱到第三方监管的金融机构
一口价2000万欧元现金
结果24年整个园林行业都缓过来了
特别是这个AL-KO Geräte GmbH强势回血
2024年1-8月营收1.77亿欧元,738万欧元盈利
对比去年一整年的2.3亿欧元营收,-314万欧元盈利
情况完全反过来了
收购价2000万欧元实在是太便宜了
然鹅因为签了锁箱协议
这2000万欧元不能再修改
论老外大腿拍肿
大叶股份还是含泪收了AL-KO Geräte GmbH底下14家一级子公司
包括不少商标、研发团队、销售公司等等
不知道格力博、泉峰控股、托罗等同行看到了作何感想
另外安羽前面说的蛇吞象啥意思?
AL-KO Geräte GmbH去年营收大概是18.23亿元
大叶股份只有9.28亿元
标的公司的营收反而是大叶股份的2倍左右
资产总额是大叶股份的40%左右
这种情况安羽上次还是在易佰看到
这次并购很可能让大叶股份的体量翻倍
当然最近大叶股份三季度财报扳回了一局
营收13.83亿元,暴涨71%
净利润2122万元,去年同期是亏了2315万元
总之大叶股份也有个品牌梦
它在问询函里坦白承认OBM销售模式收入占比低
收购标的公司正是为了继续推进全球打法
安羽总结一下大叶股份的玩法是:
- 多品牌运营
大叶股份在半年报里提到
自己巩固自有品牌“MOWOX”“GreenMachine”的同时
也租用“Murray”,“Snapper”等国际知名品牌销售
- 品牌收购整合
从0开始一个品牌难
但是收购同行品牌运营就简单一点了
参考巨星科技的玩法
此次跨国收购就是它战略的体现
- 重视线下渠道
大叶和家得宝有深度合作关系
最后安羽能看出大叶股份对这笔1.5个亿的投入很有信心
大叶股份接受一个问询
本次交易是否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时
他们是这么回复的:
第一,这次交易可以完善我们的销售渠道,搞全球化布局
也能提高抗风险能力
第二,交易可以获得自有品牌优势、构筑竞争门槛
第三,可以发挥协同效应,进一步补强供应链
第四,能增加自己毛利,增强盈利能力
二级市场倒也非常看好这桩跨国联姻
30号宣布这则消息时大叶股份立刻涨停
最近大叶股份的股价也稳在16元左右
大叶这场豪赌的结局如何?
等4月安羽从它的24年年报再做分析